服务热线
400-888-9999
2025-02-11 10:08:04
来源:新疆视窗
浏览量:14644
随着春节的余韵未尽,我们又迎来了农历正月的第十四天,既正月十四,这一天,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,更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。从民俗活动守财神、试花灯、拜临水娘娘到饮食食糟羹。每一个民俗都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和深深的祝福。让我们感受那份独特的民俗魅力,迎接即将到来的元宵节。
随着春节的余韵未尽,我们又迎来了农历正月的第十四天,既正月十四,这一天,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,更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。从民俗活动守财神、试花灯、拜临水娘娘到饮食食糟羹。每一个民俗都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和深深的祝福。让我们感受那份独特的民俗魅力,迎接即将到来的元宵节。
守财神
正月十四之所以与“守财神”紧密相连,源于古代对财神赵公明的崇拜。赵公明被尊为道教中的护法四帅之一,传说他能驱雷役电、除瘟禳灾、主持公道,同时也是求财如意之神。人们相信,在正月十四这一天,财神会亲自下凡巡视人间,因此家家户户都会通过各种仪式来迎接财神,希望得到他的庇佑和赐福。民间迎财神习俗活动有三点:
一是祭拜财神:正月十四这天家家户户会在家中或财神庙内点烛焚香,献上供品如水果、糕点、酒水等,虔诚地磕头祈祷并许下新一年的财富愿望,让生活无忧。
二是摆放鞋子:在民间正月十四摆放鞋子是守财神习俗之一,传说这天晚上财神爷会根据门口摆放的鞋子数量来判断家中的人口,然后决定送财的数量。因此,正月十四晚上,人们会把鞋子摆放整齐,甚至多摆放几双,寓意着人丁兴旺、财源广进。
三是点长夜灯:讲述正月十四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,戚家军在海边打败了一股倭寇。倭寇逃往内地,天色已晚,戚家军赶到,百姓们纷纷点灯帮助戚家军搜索残敌。一时间,城里城外,每间房屋都灯火通明,倭寇无处藏身,全部被消灭。为了纪念这一事件,百姓们把元宵节改到了正月十四夜,并保留了点长夜灯的习俗。这一习俗流传至今,又正好是春节期间,传说在正月十四晚上点亮灯笼或者灯火,通宵不灭 ,可以得到财神的庇佑,使家业兴旺、财运亨通。
试花灯
在正月十四这天人们忙于试花灯。所谓“试花灯”,就是为正月十五准备的灯火进行预演,确保一切准备就绪。这一习俗不仅是为了庆祝即将到来的元宵节,更是为了营造节日氛围,增添喜庆色彩。试花灯活动包括搭建灯棚、悬灯结彩,以及制作和展示各种精美的花灯。这些花灯形态各异,制作精美,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。
拜临水娘娘
民间传说正月十四是“临水娘娘”(又称“顺天圣母”)的诞辰。临水娘娘的名字叫陈靖姑,生于唐朝大历二年(767年),出生于福州市仓山区下渡的一户农户家庭。她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,受家庭影响,十三岁时前往闾山(道教秘境)学法,十五岁学成归来。18岁时嫁到古田县临水村(今大桥镇)刘姓人家为妻。她治病救人,服务社会,做了大量有益老百姓的善事,如除妖镇邪、扶危解厄、保胎救产、送子护童等,深受百姓爱戴。唐贞元六年(790年),福州大旱,陈靖姑不顾身怀六甲,奋力祈雨抗旱,最终天降甘霖,但过度劳累的她却因此动了胎气,难产而殁。临终前,她发誓要成为救产护童女神。后来,人们感其恩德,在古田、福州等地陆续建起临水宫加以祭拜,尊称她为临水夫人、顺天圣母、大奶夫人、陈十四娘娘等,并在道教中被尊称为“惠忱慈量天尊”。她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,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妇女儿童保护神。
食糟羹
正月十四食糟羹是代表有福气的一种饮食风俗,其节日气氛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和内涵,台州元宵夜吃糟羹更是全国独一无二的。糟羹的制作方法很简单,也很独特。据清《台州外书》载:元宵时,以肉、菜和粉,杂荠、笋为羹,以多为贵,谓之吃糟羹。常以芥菜、肉丝、猪耳朵、猪尾巴、豆面、冬笋、香菇、木耳、豆腐干、油泡、川豆板、芋头等时令蔬菜,切成丁状或末状,在锅里炒熟,加水烧开,再用米粉调水,倒入锅中搅匀,烧成糊状即成。古时,曾用酒糟调和,故称糟羹。
正月十四,是一个充满温情与祈愿的日子。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预热,更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。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祝福,继续前行,在新的一年里,用我们的努力和智慧去创造美好的生活。正月十四,愿你的心愿都能如愿以偿,愿你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!
本文正月十四民俗守财值得了解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,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。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。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,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。
频道热点
120087
50026
40076
30024
30007
26018
25286
25062
23078
2294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