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嗨,欢迎来到新疆视窗

全国服务热线:400-888-9999

新疆的野味:阿克苏杨树林里的皱皮精灵

2025-10-09 18:30:20

来源:新疆视窗

浏览量:21276

新疆美食
新疆的野味:阿克苏杨树林里的皱皮精灵 导读:

阿克苏最常见的野生“牛肝菌”的正规名称是“皱皮疣柄牛肝菌”,也叫“皱盖疣柄牛肝菌”。中文“牛肝菌”最早见于明代兰茂《滇南本草》(约1436年),因菌盖肥厚、色如黄牛肝、质地似肝而得名。 主要出现在阿克苏的新疆杨、胡杨及混交林根部,夏秋季雨后群生。菌盖5–20 cm,表面干时有明显皱裂,呈杏黄-赭褐色;菌柄密布小黑褐色疣点;切开后菌肉先白后淡黄,伤变浅灰蓝。属可食疣柄牛肝菌类,肉质肥厚、香味浓,但必须充分加热。当地俗名仍叫“杨树牛肝菌”或“野蘑菇”。

现在正是采摘野蘑菇的好时机,

错过了这个季节就要再等一年。

清晨的阿克苏杨树林正被薄雾轻轻摇晃,你踏过一夜雨水洗亮的落叶,忽然在一处树根旁瞥见一抹栗子色的“小伞”——菌盖微皱,柄上布满黑褐色小疣,像是谁悄悄给大地别了一枚勋章。它,就是当地人唤作“疣柄小金刚”的皱皮疣柄牛肝菌。每年七到九月,这场与森林的甜蜜约会都会如期而至,一朵菌子、一阵心跳,便成了新疆山野写给味蕾的第一封情书。

未标题-01.jpg

野生“牛肝菌”

阿克苏最常见的野生“牛肝菌”的正规名称是“皱皮疣柄牛肝菌”,也叫“皱盖疣柄牛肝菌”。中文“牛肝菌”最早见于明代兰茂《滇南本草》(约1436年),因菌盖肥厚、色如黄牛肝、质地似肝而得名。

主要出现在阿克苏的新疆杨、胡杨及混交林根部,夏秋季雨后群生。菌盖5–20 cm,表面干时有明显皱裂,呈杏黄-赭褐色;菌柄密布小黑褐色疣点;切开后菌肉先白后淡黄,伤变浅灰蓝。属可食疣柄牛肝菌类,肉质肥厚、香味浓,但必须充分加热。当地俗名仍叫“杨树牛肝菌”或“野蘑菇”。


生态习性

• 时间:新疆6–9月,雨后2–3天冒出。

• 生境:与新疆杨、胡杨、欧洲山杨等形成外生菌根,多见于林缘腐殖土或落叶层。

• 分布:天山南北、阿克苏、伊犁、阿勒泰均有记录,常与橙黄疣柄牛肝菌混生。

未标题-02.jpg

经济价值

• 美味牛肝菌为国际公认的高档食用菌,在新疆当地既是牧民重要的季节性收入来源,也被加工成干片、冻品或盐渍品外销。

• 由于新疆昼夜温差大、生长期短,子实体肉质肥厚、香味浓郁,市场售价普遍高于内地同类产品。

• 近年来,科研部门已着手对美味牛肝菌、橙黄疣柄牛肝菌等进行人工驯化试验,以缓解野生资源压力。


安全采食“四字诀”

看官方:下载自治区疾控中心最新《新疆毒蘑菇图鉴》电子版。

问专家:新疆农科院、各地林草局每年7–10月举办野外识菇活动。

不尝鲜:不采、不买、不食用任何“不认识、没吃过”的野蘑菇。

留证据:万一误食,立即拍照留存样本、催吐并携样本就医,便于快速鉴定。

 

营养价值

微信图片_2025-10-09_184500_835.jpg

传统与现代医学功效

补血益气:高铁+高叶酸协同促进血红蛋白合成,可缓解缺铁性贫血。

调节三高:多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,降低空腹血糖;不饱和脂肪酸帮助降低 LDL-C。

抗肿瘤:体外实验显示,其多糖对 S-180 肉瘤、HepG2 肝癌细胞抑制率可达 40–60 %。

抗炎护肝:动物试验中可降低 ALT/AST,减轻化学性肝损伤。

未标题-03.jpg

未标题-04.jpg

未标题-05.jpg

牛肝菌的 5 种家常吃法

安全预处理(任何做法前必做的步骤)

① 切去根部泥土与虫蛀部位;

② 流水轻冲 10 秒即可,切忌长时间浸泡;

③ 沸水中加 1 茶匙盐,焯 1–2 分钟去草酸和残留重金属,捞出过冷水沥干。

1. 爆炒牛肝菌

配料:菌片 300 g、羊肉或牛肉丝 80 g、洋葱半个、青红椒各 1 根、孜然 1 g。

步骤:热锅冷油→爆香蒜末→下肉丝滑散→加入菌片大火快炒 2 min→放洋葱、青红椒→盐、孜然调味→30 秒出锅。菌肉紧实、汤汁挂味,配馕或米饭一绝。

2. 干椒蒜香牛肝菌

配料:菌片 250 g、干尖椒 5 只、蒜 5 瓣、生抽 1 汤匙。

步骤:小火爆香干椒蒜片→转中火倒入菌片→加生抽、盐炒 3 min 至边缘微焦,菌香被蒜辣彻底激发。

3. 菌菇土鸡汤

鸡块焯水后与菌片、姜片、枸杞同入砂锅,小火 40分钟。汤色乳白,菌味渗透鸡肉,是阿克苏人雨季进补首选。

4. 西式牛肝菌披萨

菌片提前干煸去水,铺在披萨饼坯上,加马苏里拉芝士、培根、洋葱丝,200 ℃烤 12分钟。菌香与奶酪的坚果味交融,年轻人最爱。

5. 速冻锁鲜法

焯水后的菌片冷水过凉→控干水分→平铺速冻→装袋抽真空,可存 6 个月。随吃随取,无需再焯水,直接下锅即可。


注意事项

• 必须彻底熟透:中心温度 ≥ 90 ℃,确保蛋白凝固、安全去毒。

• 忌与高度白酒同食,降低过敏风险。

• 痛风、严重肾病患者限量;首次品尝不超过 50 g。

 

未标题-06.jpg

采野蘑菇的乐趣

在阿克苏的白杨林里采一朵皱皮疣柄牛肝菌,乐趣可以用一句话概括——“像开盲盒,又像谈恋爱”。把全过程拆成五幕,你就能体会那种会上瘾的快乐:

1. 出发:一场说走就走的“约会”

雨后第三天、太阳刚露头,背一只小篮子钻进杨树林。脚下落叶“嚓嚓”响,头顶胡杨叶“哗哗”拍手,空气里混着湿土和树脂味——这是大自然在给你发信号:“我准备好了,你来不来?”

2. 寻找:和菌子玩捉迷藏

皱皮疣柄牛肝菌不爱张扬,常躲在叶层下、树根旁,只露出半顶皱巴巴的“栗子色小帽”。

眼力考验:它跟落叶颜色接近,需要蹲下来“扫描”地面,每发现一朵,瞳孔都会瞬间放大。

心跳瞬间:当你轻轻拨开叶子,一整簇“疣柄小金刚”齐刷刷亮相,那种“哗”一下的惊喜,堪比彩票刮出大奖。

3. 鉴别:一场“心跳+理智”的博弈

快刀切开菌柄——白肉慢变灰蓝,确认是皱皮疣柄;

闻一下——淡淡坚果香,没有刺鼻异味;

抬手拍一张特写,发到群里“验明正身”,收获一排“蘑菇猎人”点赞。这一步让采摘从单纯“捡东西”升级为“技术秀”。

4. 收获:篮子里装的不只是菌子

一朵、两朵…当篮子铺满“栗子色伞兵”,你会忍不住蹲下来再数一遍。

回家的路上,邻居或朋友远远看见你拎着满塑料袋野蘑菇,立刻上前来围成一圈,问在“哪儿捡的?”“给留两朵!”——瞬间变成焦点,有说不完的话语。

每逢节假日带孩子一起去,当孩子发现第一朵“大蘑菇”,手舞足蹈,满脸泥巴也挡不住兴奋,看见孩子的高兴劲,不知不觉自己也是满脸的笑容。

5. 回味:从林间到餐桌的连续剧

傍晚,菌子切片下锅,“嘶啦”一声油香四起,整屋都是森林的味道。一口下去,松脂香混着坚果回甘,你会想起那片杨树林、那声鸟叫、那一阵心跳——采摘的快乐被味觉封存成“随时回放”的记忆。


当最后一朵皱皮疣柄牛肝菌在锅里收拢汤汁、释放出松脂与坚果交织的香气时,林间的风声、泥土的潮气、指尖的惊喜,仿佛都被折叠进这一口鲜美。它提醒我们:最动人的山珍,从来不是市场货架上的明码标价,而是阳光、雨水、杨树根与脚步共同完成的秘密仪式。下次雨后,记得再提一只小篮,去赴那场永不重复的森林盲盒——因为每一次弯腰,都是把大自然的心跳悄悄揣进口袋。

免责声明

扫一扫添加公众号本文新疆的野味:阿克苏杨树林里的皱皮精灵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,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。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。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,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。

服务热线

400-888-9999

微信服务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