服务热线
400-888-9999
2025-09-08 10:30:15
来源:新疆视窗
浏览量:10413
今年(2025年)白露是9月7日(星期日),亦是每年公历9月7—9日白露的交节,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65°。 “白露”二字源于清晨草木上凝结的白色露珠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言:“水土湿气凝而为露,秋属金,金色白,白者露之色,而气始寒也”。
今年(2025年)白露是9月7日(星期日),亦是每年公历9月7—9日白露的交节,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65°。
“白露”二字源于清晨草木上凝结的白色露珠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言:“水土湿气凝而为露,秋属金,金色白,白者露之色,而气始寒也”。
【气候特征】
昼夜温差全年最大,平均 8–16 ℃;空气湿度迅速下降,露水凝结最明显,故有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冷一夜”之说。
【白露节气农事】
• 北方:玉米、大豆、谷子进入完熟期;苹果、枣、梨糖分峰值。
• 南方:晚稻孕穗,棉花裂铃;柑橘开始转色。
• 渔业:太湖“白露汛”,蟹肥虾壮,渔民祭禹王。
【白露时节养生】
“收”字当头——收阳气、收津液、收情志。
• 着装:早晚加一件薄外套,不露脐、不露踝。
• 饮食:减辛增酸,宜梨、百合、银耳、芝麻、龙眼、番薯。
• 作息:早睡早起,睡前泡脚 15 分钟,引火归元。
有关白露的三个源头
1.天文历法源头
上古“斗柄授时”
黄河流域的先民夜观北斗,发现斗柄旋转一周可划分12个“月建”。当斗柄指向正西(地支“酉”)时,太阳到达黄经165°,即为白露;这一天象节点在秦汉时期被正式写入《太初历》,成为二十四节气之一。
“二十四节气”定型
春秋时出现仲春、仲秋等“四时八节”,到秦汉年间扩充为完整的二十四分度体系。白露作为第15个节气,标志着“申月结束、酉月开始”,兼具天文、历法与农事三重意义。
2.物候观察源头
自然现象:露凝而白
9 月上旬,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,北半球昼短夜长,夜间辐射降温快,水汽在草叶上凝成晶莹水珠。因其色白、量多,古人便用“白”形容之。
三候体系
《逸周书·时训解》将白露后的十五天细分为:一候鸿雁来——大雁自北南飞;二候玄鸟归——燕子启程返南;三候群鸟养羞——百鸟开始储食备冬。候鸟南迁、百鸟储粮,成为“天气转凉”最直观的生物信号。
3.文化命名源头
文字与意象
“白露”之名最早见诸《诗经·秦风·蒹葭》:“蒹葭苍苍,白露为霜”,以露水起兴,寄托秋思。东汉郑玄注《礼记》进一步用五行学说阐释:“秋属金,金色白,故以白形容秋露”。
民俗与象征
收清露:古人晨起以盘承露,认为可“愈百病”,后演变为白露茶、白露酒等饮食习俗。
养身谚语:“白露身不露”,提醒昼夜温差大,需注意保暖。
一滴露水里的中国故事
白露三则:一滴露水里的中国故事——把节气写成“可以听、可以醉、可以带走”的传说
【故事一 仙人承露盘】
汉武帝一生求长生,派人在长安建章宫竖起一尊高二十丈的青铜仙人。仙人双手托举一只玉盘,专等白露那天的第一滴露水。夜半宫门未启,露水先至——叮!一声轻响,玉盘盛满月色。方士说,将露水和玉屑同服,可“羽化而登仙”。汉武帝仰头饮下,却只得到一个更漫长的秋夜。后来王朝倾覆,仙人被推倒,玉盘不知去向,唯有诗句流传:“空将汉月出宫门,忆君清泪如铅水。”如今去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,还能看到清代仿制的承露盘,像一位守夜人,提醒我们:所有求不朽的,最终都输给了时间;可时间留下的故事,却因此不朽。
【故事二 禹王镇鱼】
太湖的浪曾经高过山。相传有一条黑鳞怪鱼,每年白露必兴风作浪,掀翻渔船。禹王南巡至此,用铁索锁鱼,铁索尽头是一枚铜铃。铜铃一响,风浪立止。于是渔民把白露定为“禹王生日”。白露前夜,太湖千帆云集,桅杆上挂起写“禹”字的红旗。香会七天,唱《打渔杀家》,鼓点像当年的浪。最后一天,人们把一只盛满白露的瓷碗放进湖心——碗不沉,水不溢,寓意“水退鱼眠”。至今,如果在白露清晨路过太湖,仍能看到老渔民把第一杯茶泼向湖心,说一句:“禹王喝露水,我们喝平安。”
【故事三 露水开门】
老辈人说:白露的露水,是阴阳之间的“钥匙”。有一年,后生阿强不信邪,半夜去山坡接露水,一气喝了三大碗。回家路上,雾里有人喊他名字。回头,是三年前失踪的猎户老王,肩扛一只滴血的麂子。老王说:“露水满了,门就开了。”说完化成一阵白雾。阿强自此夜夜梦见一条青石小径,通向一座露水做的村庄。村里灯火通明,却空无一人。后来阿强疯了,逢人就劝:“白露那天,露水只要半碗,给先人半碗,给自己半碗。”从此,那一带流传一句细若游丝的禁忌:“白露露水,半碗敬过往,半碗敬远方;贪心的人,会走进露水做的门,再也回不来。”
白露“十不做”清单
1.不露身
民谚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脚不露”。昼夜温差全年最大,早晚需添衣,尤其护住腹、背、膝、踝,防寒气长驱直入。
2.不睡凉席、不赤膊
夜间地面寒气重,再睡凉席或打赤膊,易诱发关节痛、腹泻。
3.不贪凉饮冷
冰镇饮料、西瓜、生鱼片暂停。脾胃阳气刚收敛,生冷最伤脾阳,易腹胀、泄泻。
4.不大补、不“贴秋膘”
人参、鹿茸、羊肉等温燥之品暂不宜。脾胃尚未从夏耗中恢复,盲目大补反“虚不受补”。
5.不过油、不过辣
这时的炸串、火锅、烧烤会助燥伤津,加重口鼻干、皮肤痒。
6.不多食海鲜
蟹、虾带寒且易致敏,白露风燥,皮肤本就敏感,慎吃。
7.不暴饮暴食
“勿令极饱,勿令壅塞”。八分饱即可,避免肠胃积滞。
8.不熬夜、不过劳
阳气内收,熬夜最伤阴血;白天也忌过度劳累,防止免疫力骤降。
9.不动土、不搬迁(民俗)
古人认为白露阴气渐盛,动土易冲地气,不利宅安;现代可理解为:天气多变,搬家易受凉、物品易受潮。
10.不淋雨、忌“白露雨”
农谚“白露日落雨,到一处坏一处”。连续阴雨会使稻谷、红枣裂果,也易引发感冒与关节不适。
速记口诀:
白露到——
三不露:不露身、不露脚、不露脐;
三不吃:不吃冰、不吃燥、不吃撑;
三不熬:不熬夜、不熬汗、不熬神。
食补:应季而食,以白养白
1.吃龙眼(福建、台湾)
“白露一颗龙眼抵一只鸡”。此时龙眼糖分最高,补气养血、安神润肤,莆田人更把它泡在热稀饭里做“龙眼粥”。
2.吃番薯
民间口口相传:白露吃番薯,一年不胃酸。番薯富含果胶,可保护秋燥中脆弱的胃黏膜。
3.食“十样白”
白芍、白术、白扁豆、百合、白莲子、白茅根、白山药、白茯苓、白芨、白晒参——共煨乌骨鸡或鸭,汤色乳白,专克“秋燥风痹”。
4.饮白露茶
白露茶就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,民间传说“春茶苦,夏茶涩,要喝茶,秋白露”。白露前后昼夜温差大,茶叶内含物丰富,甘醇耐泡,南京、温州、闽南皆视其为珍品。
5.啜白露米酒
湖南、江西家家自酿糯米酒,微甜带酸,温而不燥,称为“秋酿第一杯”
白露·苹果:一颗果实的“转糖仪式”
节气里的苹果日历
9 月 7 日白露,阿克苏果园的温度计会在夜里悄悄滑落 10℃。苹果树收到信号——
• 叶绿素停工,花青素上线;
• 淀粉开始“拆仓库”,转成可溶性糖;
• 果肉细胞像缓慢充气的气球,一天比一天紧实、甘甜。
果农称它为“白露糖封”:白露前酸,白露后甜。
一滴露水=一把钥匙
实验数据显示:昼夜温差 ≥14℃ 时,苹果果糖含量日增 0.2°。白露清晨的露水扮演了“天然空调”的角色——
• 蒸发吸热,把果面温度再拉低 1.5 ℃;
• 水蒸气在果皮凝结成“微呼吸孔”,帮助香气物质(乙酸己酯、丁酸乙酯)挥发,园区里能闻到一股带气泡感的苹果汽水味。
老把式与“露水采”
传统口诀:“白露当天不摘果,只摘露。”果农会选树冠外围、向阳一面的 20% 果实做“采样果”。用拇指轻压,弹性回弹 2 mm以内,糖心可见,即宣布全园进入 72小时倒计时。
真正的采收在白露后第三日——那时露水已替苹果完成“最后一口呼吸”,糖酸比锁定在 14:1,正是最佳口感。
口感与味觉
• 白露当天:咬一口,酸在前,甜在后,像夏与秋在舌尖拔河;
• 白露后三天:甜味像潮水漫过酸堤,果肉中心出现半透明“糖心”;
• 白露后一周:香气饱和,吃到最后一口,口腔里残留的是带着金属光泽的蜜。
白露,是秋天递过来的一枚冰凉名片——薄薄一层水汽,却把夏与秋正式隔开。它来时不动声色:夜里悄悄把寒气铺在草尖、树叶与雁翅上;清晨推门便撞见一世界碎银,像是谁把星辰碾成了糖霜。空气里有铁锈味的凉、甘草味的干,还有一丝苹果被刀锋划开时的清甜。太阳一照,那些碎银化作轻烟,只留下指间的湿意提醒你:夏天已签收完毕,接下来把秋天递给你。
本文白露时节:“十不做”与食补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本站对作者上传的所有内容将尽可能审核来源及出处,但对内容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。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其真实性及合法性。如您发现图文视频内容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,本站将及时予以修改或删除。
频道热点
995709
972509
903187
584468
457415
400737
300572
120529
99860
96769